台州凌峰生物生产的膳食补充剂原料除了磷酸吡哆醛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发酵工艺生产的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简称PQQ)也能够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这道“关卡”,那么PQQ的通过路径是否跟PLP一样呢?
一、PQQ的“身份标签”:小分子、低极性,符合“入门条件”
血脑屏障的“筛选规则”很简单:优先放行小分子(分子量<500 Da)、脂溶性或部分极性低的物质,而大分子(如蛋白质)、强极性物质(如大部分糖类)会被挡在外面。
PQQ的“身份”是否符合?来看它的基本参数:
分子量:约330 Da(比维生素B₁₂小一半,比葡萄糖大一点),属于小分子范畴;
结构特性:分子含共轭双键(类似胡萝卜素的抗氧化结构)和多个羟基(-OH),整体极性较低,脂溶性适中(能部分溶解于脂肪)。
这种“小而轻、脂溶性好”的特点,让PQQ具备了被动扩散通过血脑屏障的潜力——就像小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挤”进去。
二、实验证据:PQQ确实能进入大脑!
理论推测需要实验验证。多项动物实验和少量人体研究已证实,PQQ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并在脑内积累:
动物实验:大鼠口服PQQ后,脑组织中的PQQ浓度随血液浓度升高而增加,且脑内分布均匀(如海马体、大脑皮层等关键区域均有检测到);
人体观察:健康志愿者服用PQQ后,通过脑成像技术(如PET扫描)发现,脑内特定区域(与记忆、注意力相关的脑区)的代谢活性提升,间接说明PQQ进入了大脑并发挥作用。
这些证据表明,PQQ具备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这是它能“护脑”的前提。
三、PQQ的“入场方式”:被动扩散为主+辅助“小助手”
PQQ进入大脑的具体机制,目前研究认为是被动扩散为主,可能辅以少量载体介导:
1. 主力:被动扩散——“小个子”的“钻空子”
PQQ分子量小(330 Da)、脂溶性适中,能通过血脑屏障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间隙(约0.1-1纳米),像“小颗粒”一样直接“挤”进大脑。这种方式的效率虽然不如载体介导,但对于小分子来说已经足够。
2. 辅助:可能的载体“小助手”——精准运输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PQQ有专属的载体蛋白,但一些研究提示,它可能借助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s)或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等通用转运系统进入细胞。这些“通用小货车”能识别多种小分子,顺带帮PQQ一把,提高进入大脑的效率。
四、为什么PQQ能“护脑”?进入大脑后它做了什么?
进入大脑只是第一步,PQQ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大脑内的“工作”:
抗氧化:PQQ是强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100倍以上),能清除大脑中过量产生的自由基(如活性氧ROS),减少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氧化损伤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促进线粒体新生: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大脑神经细胞尤其依赖线粒体供能。PQQ能激活线粒体生成的关键通路(如PGC-1α通路),提升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能力,延缓脑衰老;
神经保护: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少神经炎症;同时可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分泌,支持神经元生长和连接。
这些作用共同帮助维持大脑健康,改善记忆、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
PQQ凭借“小分子+低极性”的特性,通过被动扩散为主、载体辅助的方式,顺利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进入后,它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促线粒体生成和神经保护作用,成为大脑健康的“隐形助手”。补充PQQ也可以从富含PQQ的食物开始,比如纳豆、黄豆、菠菜、奇异果等,若食补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再考虑含PQQ的补剂。